装修D6
屁颠屁颠地跑过去,首先就看到单元入口处的一堆沙,还有楼道上堆积的水泥灰。顿时觉得给其他住户添了很多麻烦,虽然其实一个都不认识。此外一楼真是好啊,又便宜又实惠(貌似现在也不便宜了)。 进门后看到水管线、电线管道已经铺好了,布线很整洁,设计师在夸水电工师傅。莫非那天我装的烟起作用了? 然后卖萌……误,卖门的老板来了,给我们看了门的样式,我咋觉得白色好看一些,但父母更倾向黄柚木那种。又说如果配什么颜色,那就不好与墙的颜色搭配之类的。还没等最后决定下来,亲戚带孩子报名的就到车站了,我又跑去接他们,回来后和父母一起去七里桥那边选了门口石和窗台,然后又回来在兴隆选瓷砖。这两处都是设计师陪同的。大概不会有问题吧。(这样的装备真的没问题吗?) 大丈夫だ、問題ない! 门最后也没时间去看,就回家了。
评论
为什么要下WMA的呢 有MP3的啊
在百度上有 MP3 的 不过WMA的在压制时所保留的音质更好
长见识了,谢谢!
N年之前,我就是看eva开始接触古典的。
卡农作者Johhon Pachelbel的兄弟是J.S Bach巴赫的老师哈
(以下简介)
這首Canon 是前巴洛克時代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(1653-1706)早在300年前就譜就的。原曲的全名是"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",一部《我的野蠻女友》使得Pachelbe的卡農這個曲子流行了起來。這是男主角最喜歡的一首鋼琴曲,在他們認識第100天紀念的時候,女主角要男主角當眾送她一支玫瑰。她在台上演奏的就是這首Pachelbe的卡農(喬治·溫斯頓(George Winston)的鋼琴演奏版)。這是一首讓人興奮不已的曲子,一時間,幾乎所有品牌的手機上都安排了這個鈴聲,網上提供下載的也是比比皆是。
Johann Pachelbe (1653 ~ 1706) Johann Pachelbel (1653 ~ 1706),德國人,曾是巴赫的老師。這位默默無聞的作曲家兼管風琴家兼音樂教育家,其實對Baroque Style的形成,起到了重要影響。他在德國小城Erfurt時,曾作為J.S.Bach姐姐的教父和哥哥的音樂啟蒙老師。而後來,這些偉大的巴洛克藝術思想就被當時還在童年的J.S.Bach所繼承。我們甚至能在J.S.Bach著名的小步舞曲Minuet裏依稀找到Pachelbel的影子。
What's Canon?? Canon是複調音樂的一種,出現於13世紀左右,願意為"輪唱"。在一支Canon裏,一個聲部從始至終為另一聲部所模仿,即嚴格的對位模仿。這樣主旋律在各聲部的互互相追隨中交叉行進,給人以綿延不絕、意猶未盡的感覺。在現代版的Pachelbel的Canon in D裏,主旋律在6分鍾內被反複達28次之多。Gigue是早期舞曲中的一種,往往為3/8拍,用來表現活潑、熱烈的心情。卡農原來的意思是"規則",在音樂上是指複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。它的特點是: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。也就是後麵的聲部按一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。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叫做"卡農曲"。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。
"卡農"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,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。至於用什麼樂器,幾個聲部,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,一般來說,2-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,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嚐不可,倒是現代音樂裏常有的事。卡農是最基本的複調音樂的一種,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複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,不過都是練習罷了,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,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,興德米特的教程裏就有不少,長笛和鋼琴的,中提琴和鋼琴的……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,不隻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,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,隻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,不好去胡說。好多的交響作品裏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,隻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。順便提一句,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,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(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),還可以做倒影處理。
巴赫作品No.1068&1006
这年头庵野是越来越没当年抢钱的威风了,便宜了大家的钱包····